焦点热讯:不满拜登对华政策?马克龙访华后明确表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霁瑶|北京报道
“欧洲必须顶住成为‘美国追随者’的压力。”结束访华之行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乘专机返回法国的途中接受了外媒采访,他在采访中称,欧洲必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资料图】
4月5日至7日,马克龙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他第三次访问中国,他曾说“希望每年都去中国”。此次与马克龙一同到访的还有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三天时间,从北京到广州,随行包括空客、阿尔斯通及法国电力公司高管在内的60多人豪华商业代表团,马克龙此访可谓做足准备。企业高管们也收获颇丰,从空客的新装配线到海上风电,中法企业签署多个大单。
但马克龙这次中国之行不仅仅是为达成经贸合作成果这么简单。在内外干扰因素增多、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紧张的情况下,马克龙此行释放了多重信号。有法国媒体称,此行是“集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交流为一体的访问行程”。法国总统府公报显示,战略问题、经贸务实合作以及应对全球挑战是马克龙此访三大重心。
签了哪些超级大单?
纵观马克龙的三次访华,经济合作是其一贯的重点。
2018年,马克龙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积极推动中法务实合作;2019年,他也曾携“企业天团”参加上海进博会,为法国产品“带货”。这次访问,和马克龙一起走下飞机的,还有60多名欧洲企业高管,包括法国电力公司、阿尔斯通、威立雅集团,以及欧洲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公司(以下简称“空客”)的高管。其中,空客、达能、法国电力、欧莱雅、地中海俱乐部、赛峰集团等企业都已长期在华经营,并建立商业基地。
“法国的企业家们都想搭上马克龙访华的专机。”4月6日法国《西南报》如此评述此次马克龙的中国之行。
对于当前经济承压的法国而言,此时来到中国显然是个好机会。在熬过疫情冲击后,2022年法国GDP录得2.6%的增长,但却遭遇俄乌冲突、高通胀、能源危机,导致物价飞涨、失业率飙升,经济一度承压。而自从马克龙提出养老金改革法案,并绕过国民议会强行通过以来,法国街头的游行示威一浪高过一浪。法国央行预计,2023年法国经济增长将急速放缓,增速只有0.3%。
面对经济的内忧外患,法国需要不断寻找机会,谋求发展。而纵观全球市场,中国这样有巨大经济发展潜力的国家,或许能拉法国一把。
从结果上来看,法国企业代表团也的确收获满满。
4月6日,在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中法两国签署农业食品、科技、航空、民用核能、可持续发展、文化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双方36家企业“一口气”签署制造业、绿色、新能源、创新等领域18项合作协议。
其中,法国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公司当日宣布,与中国签署了160架飞机的批量采购协议,总价值约200亿美元,并将在天津建设第二条生产线。对此,空客称为“与中国航空业合作伙伴关系掀开新篇章”。
空客公司首席执行官傅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刚刚我们宣布在华的投资,助力航空业的发展,体现出我们对中国投资环境的信心。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大力投资中国,并会继续投资。关于地缘政治的影响,我们需要识别风险、管理风险,并依赖全球范围的供应链。”
不仅是空客,铁路设备制造商阿尔斯通、法国达飞海运公司、核电供应商法国电力公司、化妆品集团欧莱雅等公司也都与中国签署协议,扩大了合作。其中,中国船舶集团与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协议包括建造2型16艘大型集装箱船,金额达210多亿元人民币,创下了中国造船业一次性签约集装箱船最大金额的新纪录。
而马克龙在访问北京后,又跨越2000公里飞往广州。此番行程的目的主打的也是经济。爱丽舍宫此前曾明确指出,马克龙之所以会选择访问广东,是因为“这是中国最富裕的省份”。
选择广东,与其外贸第一大省的地位脱不了关系。近年来,中法经贸往来密切。2018年,中法签署了《关于成立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的谅解备忘录》,旨在搭建两国企业交流平台,切实推动中法经贸合作。五年来,中法贸易总额实现了从600亿美元到800亿美元的跨越。 而在目前中国对法贸易总额中,广东就占到约五分之一。
并且,不少随访企业也都在广东深耕多年。如早在40年前,法国电力集团作为技术总负责方,就参与了中国第一个大型核电项目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设计、建设和运行;阿尔斯通早在2014年就与广东电力设计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就与中国能建广东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选择广东有很大的象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马克龙的选择表明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视,也释放了要与改革开放的中国加强合作的信号。
公开反对与中国“脱钩”
经贸合作,并非马克龙此行的唯一目的。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交织,一些西方政客与媒体大肆叫嚣“与中国脱钩”。而中欧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两大力量,中欧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和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关乎亚欧大陆经济形势和全球格局。
4月5日下午3时15分,马克龙走下飞机。一个多小时后,他到达法国驻华大使馆。在这里,马克龙公开表态反对对华“脱钩”。
“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声音表达了对西方和中国关系未来的强烈担忧,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紧张局势不可避免地呈螺旋式上升这样的结论。还有一种有关西方与中国之间关系的印象是,对华经济脱钩已经开始,唯一剩下的是速度和强度问题。无论如何,我不相信,也不想相信存在这种情况。”马克龙的一番话,将此行的基调定为反对“脱钩”。
马克龙的态度并不意外。在去年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前后,他就多次在公开场合驳斥与中国脱钩的说法。而在其访华期间,《纽约时报》公开评论,马克龙对拜登政府的对华强硬政策一直持批评态度。
而去年朔尔茨在访华期间同样表明了反对与中国经济脱钩的立场。且此次跟随马克龙一起访华的冯德莱恩,也在出行前公开表示“我认为与中国脱钩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欧洲的利益”,这些都足以说明,欧盟并不会完全听从美国的挑动,与中国进行脱钩。
“朔尔茨当时访华是自己来的,而马克龙现在是与欧委会主席同行。这就可以向外界展示,德国更多只是在乎自身的利益,而法国在处理对华关系时还考虑到了欧盟的整体。”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说。
“独立自主”成中法交流高频词
“独立自主”,是中法两国元首交流互动中,反复强调的一个高频词。
回顾历史,1964年1月27日,法国宣布同中国建交,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这在当时是牵动国际政治格局的大事。
而在将近60年后的今天,欧洲国家贯彻“独立”和“自主”变得更难了。马克龙此次访华,在欧美舆论上受到的压力、非议和质疑明显比前几次多。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法两国元首再次强调“独立自主”,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我发现无论是中国对法国,还是法国对中国,我们取得(很好的)成果往往是当我们尊重彼此、双方不教彼此做事的时候,在这方面我们大概有着相同的脾气、同样深刻的认识,我们了解彼此的差异与不同见解,但我们将用尊重、信念与友谊来交流沟通。”在4月7日的记者会上,马克龙如是说。
在访华期间,马克龙明确表示:“法方坚持独立自主外交,主张欧洲战略自主,反对搞对立分裂,反对搞阵营对抗”“法国不会选边站队,而是主张团结合作,大国关系保持稳定”“法方愿同中方保持坦诚深入沟通,增进互信,求同存异,开放合作”……
态度相当明显。
此外,就乌克兰危机这一国际热点问题同中方进行深入探讨,也是马克龙此次中国之行的一项重要议程。
在乌克兰问题上,法方、欧方为何愈发重视中国作用?中方何以能够并愿意发挥“建设性作用”?习近平主席的一句话点明了原因所在:“在乌克兰问题上,中方绝不从私利出发处理问题,而是始终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
4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中方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当事方,是危机和平解决的坚定支持者、积极推动者。我们愿同欧方就政治解决危机沟通交流,期待欧盟展现战略自主和政治智慧,朝着实现欧洲长治久安迈出坚定步伐。”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关键词: